永盛农业种植资讯网
首页 > 药材资讯 > 王桂秋集安女参王种植林下参致富

王桂秋集安女参王种植林下参致富

王桂秋在指导工人掐参须 记者 崔宝峰 摄

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:“我之所以能有今天,不是因为有什么过人之处,主要是我有从不服输的性格,让我从200元起家走到现在……”集安市清河镇二道村村民王桂秋说。

家中贫困一元钱过个年

1959年,王桂秋出生在集安市清河镇二道村,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,她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。

“结婚时家里啥也没有,一年后我们就分家单过,分家时就分了一个笊篱一个饭勺,住在生产队饲养所里。”1980年过年时,是她分家后过的第一个春节,她记得只花了一元钱就过了年,有个好心邻居看她家过得实在困难,就想借给她家十块钱,把钱都送到她家了,但她说啥也没接。

1982年夏天,她爱人在生产队拉木头时,把腿给撞折了,什么活也干不了。当时,她一边带着孩子,一边上山割草,卖了钱给爱人治病。

初试人参生意成命运转机

“我丈夫病好后就给别人开车拉人参。”王桂秋说,她问买人参的老板,让她帮着买些人参可以不,那位老板答应了。可当时她家只是解决了温饱,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让她从事人参买卖。

“我卖了家中的一头猪,拿着200元钱买了生产队刚起出的鲜人参。”王桂秋说,她当时别提多高兴了,第二天就找到了事前约定好的买主,没想到对方说不收这种人参,他们只收“老白干”,就是把人参刷干净后再晒干。

回到家,她就把人参上的泥土洗净,又拿到太阳下晒,晒干后再拿去卖,当时200元买来的人参卖了1700多元。

“这是我第一次做人参生意,挣的钱不仅把外债还上了,还剩了一些钱。”王桂秋笑着说。找到致富门道的王桂秋十分高兴,她开始没白天没黑夜地到附近村庄里收购人参。

为了收人参和卖人参,王桂秋几乎跑遍了长白山区,就在那段时间,她对人参的种植和加工有了了解,慢慢地,王桂秋不再满足于只在省内销售人参。

“1984年,我跟着一伙收参人到广州卖人参,第一次去就挣了300多元钱,那时候300多元快赶上一个人的全年工资了。”王桂秋说。

广州之行让王桂秋开阔了眼界,她发现南方市场对野山参的需要量非常大,可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野山参十分稀少,她想出了林下种植的主意。

赢得集安“女参王”称号

1985年,26岁的王桂秋承包下一千亩林场,开始了林下种植人参的尝试。

“目前我种植林下参共有4000多亩,这些林下参是野山参的一种,是人工种植到林子以后,让它自然生长,不用人工管理。”目前,这些参地共种植200多万支人参,平均一棵十四五年的人参能卖到300元,好的能卖到上千元。

“去年,我自己起出过3支28年的林下参,有人出价每支3万,但我没舍得卖。”王桂秋说,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要二三年一栽培,目前,她培植出一种名叫“老参”的品种,它的特点是个头大,一般要在十年以上才可以起出。按照这种栽培技术,她曾经种出过三斤多重的人参,并且连续两年在集安当地的人参大赛上获得了参王比赛第一名。

“2011年,我第一次参加比赛,拿的就是一支二斤八两的老参,得了第一名。”王桂秋说,2012年,她又去参加比赛,这次比赛一、二等奖都是她获得,当时她拿去的是一支三斤一两的人参,“女参王”就此叫响。

“人参林下种植新模式,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生态种植道路,我希望可以永远走下去。”王桂秋说。

标签:

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

猜你喜欢

药材资讯 李邵隆让药农种...
小沙江号称“隆回的”,平均海拔高1350余米,是一个瑶汉杂居的高寒山区。这里山多耕地少,传统产业为水稻和玉米,由于是高寒山区,粮食产量极低。 1976年,...
药材资讯 李孝军找准市场...
1999年,李孝军高考落榜,不顾父母劝告,他回村当起了农民。不久,在亲戚的介绍下,李孝军揽到一些小工程,开始创业之路。经过5年的打拼,手里有了10多万元的...
药材资讯 李发展采集铁皮...
李发展采集铁皮石斛年入十万[生财有道]视频来自CCTV生财有道 [生财有道]赤脚药农的致富路(20140304) 首播时间:周一至周四 19:21 周五首...
药材资讯 新密市金银花种...
密银花字面理解就是新密市的金银花,产于郑州登封、荥阳以及开封尉氏等地的金银花也习惯上叫做密银花,就产量来讲要数新密市金银花产量高。 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镇小寨...

强力推荐